太极

[姚建静写于2012年5月6日]

  多数学者认为,“太极”一词最早见于《易传·系辞上》,意指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”,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和运化平台。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其哲学基础,主要来自道家理论。我想,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之“中”也可以理解为中道之“中”——中国人的智慧就是中庸和谐之道,即太极!而太极拳,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朴素哲学思想的肢体语言吧!太极拳历来被尊为国术,实在有它深厚的文化基础。

  但观如今的太极拳,虽普及面日广,但其真正内涵却似乎在逐渐被忽略淡忘,乃至消失。“锻炼身体”是绝大多数人习练太极拳的主要原因,而习练人群亦以老年人为主。太极拳,仿佛已经成为人们退休后锻炼身体的慢性柔性体操。如此现状,实不免令人叹息。

  作为中华国粹的太极拳,其真面目是什么?太极拳的精华与真髓去了哪里?我们能为继承和发扬太极拳做些什么?!

  2011年10月,我在千里之外的武当山偶遇一位道长,向我开示了太极十三式及太极拳中阴阳的关系。

  2011年11月,与我的书法业师袁仲文老师谈及此事,蒙袁老师推荐,得与中华太极拳优秀传承人、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及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、川沙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森生老师结缘,正式开始了传统太极拳的学习与研究。

  从武当赵堡太极七十五式拳架、武当太极松功中的无极桩、太极桩、开合桩等桩功开始,师父以文字、图片、影像与亲身演示等教学手段,通过外在招式的变化规律,讲授内在气息的运行方式,使我得以初窥道家阴阳运转的道理,并学习如何将“圆”的哲学融入身与意。

  我私下揣测:太极拳的真髓,是否是由桩功、拳架开始,修炼内功,再从内功起步,参悟道法,明白天地自然的真义——了解自己、了解自己所处身的这个宇宙、了解自己与宇宙的关系呢?!

  太极拳依靠口传心授延续衣钵,故研习太极正道者,皆应尊师重道,吾师亦不例外,常以三字训示,曰:敬、静、净。敬者,敬师、敬拳、敬友;静者,静心、安静、宁静;净者,干净、明净、澄净。其中敬师是前提,而敬师则必先知师。因此,在太极拳传承人的心中,知传承、明渊源是极为要紧的!吾师曾多次向我提及:当年张三丰祖师开创太极大道后,数传至云游道人,云游道人传王宗岳(王宗岳,明嘉靖年间山西绛州府人,受业于云游道人,是道家十三势太极拳向俗家传播的第一人,曾为张三丰授诀之《太极拳谱》释文,功垂千秋),王宗岳传蒋发,这才开始有了武当赵堡太极拳这一支。故自蒋发第一代始至吾师十三代,都视己出自武当宗岳门。

  2012年4月29日,由恩师张森生先生发起的上海浦东迪士尼宗岳太极文化养生堂,在师伯刘晔挺先生的鼎力相助(刘晔挺,山西新绛县人、宗岳太极拳传人、香港国际武术节太极拳与太极推手双项冠军、《太极拳圣王宗岳考》作者),众师兄弟的支持下成立。
  养生堂以推广我中华太极文化、强化我国民身体素质,使"天下豪杰延年益寿"为宗旨,注重文武双修之道。
  为将传统太极拳挖掘复兴、将中华太极学发扬光大,养生堂特设置武当宗岳太极拳82式、武当赵堡和式代理架孙兰亭拳法75式、武当赵堡和氏太极拳郑悟清小架75式、杨氏褚传太极拳大架118式、杨氏田传太极拳中架91式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课程《太极拳与中国文化》(理论)、武当太极内功技击班等课程。
  有我辈青年,愿重拾祖先智慧,从调养身体开始学习国学经典、参悟道、儒、佛文化精髓者,可前来同证共修,感受太极拳与太极文化的魅力。
  问道太极拳,研修太极学,以今日之有为法,达明日之无为地!